這句話的意思是:凡是都有因果,人生各種結(jié)果都不是偶然的,所以我們重視因上的努力,對于保持一種隨緣的心態(tài)。
“因上努力,果上隨緣”同時也說明:
當(dāng)我們有了某種成就,這種結(jié)果也是眾緣和合,是無常的,同時也不是可以永遠(yuǎn)擁有的。不要太執(zhí)著,那只會帶來痛苦。隨緣也能讓我們面對成功時有一份平常心。成功時不會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,失敗了也不會有挫折感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
擴(kuò)展資料:
佛教著名句子:
菩提偈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釋義:
菩提原本比喻智慧,
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。
本來清靜,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?
賞析:
此偈見于敦煌寫本《壇經(jīng)》。關(guān)于這首詩的來歷,《壇經(jīng)》第四節(jié)至第八節(jié),有明白的記載:五祖弘忍“一日喚門人盡來”,要大家“各作一偈”。并說“若悟大意者”,即“付汝衣法,稟為六代。”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
時時勤拂拭,莫使有塵埃。”弘忍知道后,“遂喚秀上座于堂內(nèi)”,說是“汝作此偈,見即未到”,“若覓無上菩提,即未可得”,因而要他“更作一偈”。而“秀上座去數(shù)日,作不得。”
惠能的偈語,即針對神秀的《無相偈》而發(fā)。據(jù)《壇經(jīng)》所載,惠能本不識字,他先“請人一讀”神秀的偈語,然后作此歌偈,“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”。
這首偈,同神秀的那一首,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(qū)別。神秀的那首“無相偈”,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,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。由于神秀強(qiáng)調(diào)“時時勤拂拭”,后人以其主張“拂塵看凈”,稱之為“漸修派”。
而惠能的這一首,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,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,直接把握住“見性成佛”的關(guān)鍵,被稱為“頓悟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