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指月錄》卷四說“八月三日復(fù)爪眾曰:吾滅度后,莫作世情,悲泣雨淚,受人吊問,身著孝服,非吾弟子,亦非正法。但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無動無靜,無生無滅,無去無來,無是無非,無住無往。恐汝等心迷,不會吾意,今再囑汝,令汝見性。吾滅度后,依此修行,如吾在日,若違吾教縱,吾在世,亦無有益。復(fù)說偈曰:
兀兀不修善,騰騰不造惡。
寂寂斷見聞,蕩蕩心無著。
說偈已,端坐至三更,謂門人曰:吾行矣。”
“兀兀不修善”一偈是講空門,自性不動。“兀兀”是不動意。不動,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動。“不修善”,是說修善而不著相,心不動。雖然人在肉眼中所見是善,但我不當(dāng)他是善,即是修福不望報,不住于善相,心不動,這是空門。“騰騰不造惡”,“騰騰”是自在的意思,自在坦然,不作惡。
“寂寂”是安靜的意思,“斷見聞”,就是在一切見聞中,心是清凈的,不染的,這樣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。在一切見聞中不生分別、不生執(zhí)著。“蕩蕩心無著”,就是誠敬之心,心中坦然、平等、清凈、慈悲一切。
本性法師品讀此段,做如下描述:
公元712年7月,六祖慧能大師集徒眾,預(yù)知他們:自己于8月就要離世。徒眾聽罷,多皆痛哭。惟有一人,神情不動。此人,便是神會上人。對痛哭者,六祖斥之:數(shù)年山中修道,修得什么?你等悲泣,為誰悲憂?難道,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?
為此,六祖為徒眾說了“真假動靜偈”,闡述“一切無有真”,認(rèn)為“若見于真者,是見盡非真”。同時,說明了動即不動,生即不生,去亦不去,滅亦不滅的道理。
有弟子問:你去后,你的法脈讓誰接續(xù)呢?六祖告訴他:有道者得,無心者通。說此話前,他告誡徒眾:此心本凈,無可取舍,各自努力,隨緣好去。
又有弟子問:師從此去,早晚可回?六祖答他:葉落歸根,來時無口。此句前,六祖對徒眾的開示是:諸佛出現(xiàn),猶示涅槃,有來必去,歸必有所。此雖與前述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道理相左,卻是同一個規(guī)律。
六祖與徒眾作最后的告別時,說:欲求見佛,但識眾生;說:自見本心,自成佛道;說:法身報身與化身,三身本來是一身。認(rèn)為,邪迷之時,魔在舍,正見之時,佛在堂。
六祖的最后遺偈是:兀兀不修善,騰騰不造惡,寂寂斷見聞,蕩蕩心無著。
六祖教誨徒眾,他滅度后,依此修行,如他在日。答疑結(jié)束后,他端坐至三更,忽然對徒眾說:我走了。聲尚未逝,人己遠(yuǎn)行,入涅槃了。正如他接五祖法脈,亦時在三更。
從慧能的遺偈中,可以看出,慧能禪學(xué)對心性的深刻認(rèn)識。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,只有不執(zhí)著于世間一切相,保持一顆清靜、坦然之心,便是直指佛性佛心。